NOW綜藝/台綜找出路 《麻辣》製作人孫樂欣逆向思考

▲孫樂欣談台灣綜藝發展。(圖/翻攝自臉書 , 2018.4.19)
▲孫樂欣談台灣綜藝發展。(圖/翻攝自臉書 , 2018.4.19)

記者吳維書/專題報導

從大陸公布惠台政策以來,台灣綜藝(簡稱台綜)節目發展的走向,再次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很多人常說台綜節目資金難募集,無法與動輒上億元起跳的陸資相比,但放眼望去,《麻辣天后傳》、《小明星大跟班》、《綜藝玩很大》與《食尚玩家》等綜藝節目,皆擁有自己的死忠觀眾群,可說培養出獨特的收視市場,《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製作人孫樂欣,解析近年台綜環境及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孫樂欣製作過非常多知名節目,包含《麻辣天后傳》、《康熙來了》、《全民亂講》以及《全民大悶鍋》等,談到目前的台綜市場,他表示,「有人覺得它是一種衰退,但我覺得它就是一種變化,早些年的綜藝節目比較像是雜貨店、超級市場的概念,一個節目什麼都要有,到後來走向專賣店的概念,比如說醫療、遊戲、談話類型的節目,分類越來越清楚,這就是生態的轉換。」

▲利菁主持的《麻辣天后傳》有死忠觀眾群。(圖/中天提供 , 2018.5.24)

這樣的轉變是否源於大陸市場?孫樂欣強調,「其實它跟全世界都有關聯,不見得單指大陸市場。你看美國市場也是如此,美國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專攻真人實境,真人實境曾是他們的主流,午間談話、下午談話、深夜時段談話,也曾經成為主流,但是最終那個所謂曾經存在一時的主流,都會變成現象留下來,它不會消退,也不會消失。」

複製大陸成功節目經驗是許多人經常提出的方向,但在資金明顯不及陸資的現實環境下,是否有辦法解套?孫樂欣提出換位思考,「我把它歸類成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預算,沒有錢萬萬不能;第二件則是布局。」他透露,「比如《爸爸去哪兒》或《奔跑吧兄弟》,這些節目都是韓國研究出來的,韓國預算並沒有內地那麼恐怖,這是一個重點,韓國相較台灣同時段節目,頂多高數倍預算,但內地真的很不一樣,它可能是數十倍,所以預算是理由,但不是絕對理由。」

孫樂欣提出幾個問題,「今天幾百萬可不可以做好一個節目?可以,幾千萬可不可以做好一個節目?當然也可以,可是100萬能不能做好一個節目?可能真的有難度。」他強調,「大家常常會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們拿幾千萬跟100萬做對比,其實不是,我們是拿100萬跟數百萬做對比,那我覺得這個事情是值得檢討的,但如果說,我們真的要跟內地節目做對比,那是兩個級別的落差,顯得有些不公平。」

▲左起林志穎父子、田亮父女以及張亮父子參加《爸爸去哪兒》。(合成圖/中天提供)

他坦言,「其實我認為大陸市場比較像好萊塢市場,你會拿自己的東西去跟好萊塢做比較嗎?不會,可是大陸的規格、預算、市場性就在那裡,中國應該跟美國做比較,台灣不應該跟中國做比較,我們應該要去做比較的,反而是香港、日本或是韓國,跟自己的市場較接近的影視圈。」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那韓國為什麼可以用這麼低的預算,做出這樣子的節目?這就牽扯到第二件事『團結性』,也就是我認為整個的布局,韓國在布局它的影視圈這件事情,是有系統的。」

孫樂欣表示,「第一,它的電視台台數不多,導致露出機會就是這麼多,像是台灣早年無線三台,藝人有活動就必須去上《無限挑戰》、《Running Man》或是《森林小屋》、《一日三餐》這樣子的節目,這就是我所謂的布局。」相較之下,他點出問題,「台灣沒有,我們沒有布局任何事情,就是放任自由發展,每一台都可以做節目、做多少錢隨便,做什麼節目都可,這個狀況會導致藝人不團結,所以民主本來就是一件很可愛也很可惡的事情,哪怕是用在這個圈子也是一樣。」說到這裡,他忍不住笑了。

談到台綜發展趨勢,他以自身經歷為例子,「我記得剛入行做的第一個節目是《全民亂講》,它很有趣,靠政治模仿去嘲諷時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產品,卻無法在大陸做,一個這樣土地孕育出來的節目就是這樣,但它的收視率不好,我做過《全民亂講》,也做過《全民大悶鍋》,我在《大悶鍋》時代離開的。」

▲孫樂欣認為應該鼓勵在外打拚的台灣人。(圖/翻攝自孫樂欣臉書 , 2018.7.13)

他提及《全民亂講》播出一年半,2004年結束時收視率才0.1幾,半年後,電視台覺得這類型是招牌節目,必須繼續,復播收視率是0.4多,但真正的收視高點,卻不是因為政治嘲諷,「因為我們開始模仿周杰倫、費翔,收視才破1,它的本意是政治類型的時事嘲諷,沒想到最受年輕人喜歡的,反而是綜藝類型的嘲諷。」

被問到是否對這樣的現象感到難過,他直言,「我認為製造業者,就是去符合市場的需求,你可以引導市場,不可以主導市場,我們只能做到引導的部分,但引導真的很式微,有時真的孤掌難鳴,別人要不要幫你?政府要不要出力?相關的電視台、製作單位是否互相幫忙?只能說目前沒有這個趨勢,所以每個單位都是孤掌難鳴的,大家困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協助彼此。」

談到台綜是否有機會接軌國際,他回應,「台灣有一個民族性很微妙,我們很喜歡扯自己的後腿,尤其在外地,你最常聽到台灣人講自家人壞話,我現在反而覺得應該要鼓勵台灣人,尤其是在外面打拚的台灣人,因為你們好了,大家才會更有機會出去。」他的語句中充滿感慨。

綜藝節目就如同調味料一般的存在,沒有它雖然可以活下去,但生活卻會顯得無味,猶記得《康熙來了》最後一集播出時,當小S與蔡康永在熄燈的攝影棚,緩緩向深處走去,兩人的背影被拉得好長,獨留剩下些微亮光的空蕩攝影棚,那時候真的有種一個世代結束的惆悵及感傷。或許台綜無法如陸綜立即開出亮眼成績,但它的影響力確實存在,改變每個因它歡笑、落淚的觀眾;但也或許某一天,曾經結束的節目又以全新面貌出現,為你的味覺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