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十幾秒的地震瞬間改變了唐山百萬人的人生軌跡。40年過去,人們在為逝者悲傷的同時,更想知道那些幸存者的現狀。正如一位被採訪者說:生命來之不易,活著就要有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華社報導,如今81歲的李升堂經常外出做地震宣傳,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希望他講述40年前他和戰友們曾經創下的『奇蹟』。

大地震後,唐山成了一座『孤島』。鐵路扭曲、橋梁垮塌,公路盡毀,但大量在地震中的重傷員需要外運搶救。李升堂當時是唐山機場調度員,在15天裡,他和4位戰友用眼看、用耳聽、用大腦分析,指揮3000多架次的救災飛機安全降落,超過了過去3年飛機起降的總和。

李升堂告訴記者,他的後半輩子基本都和地震有關係。1982年,他結束了26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到唐山市司法局,任公證處主任。唐山大地震遺留下來大量的財產繼承問題,調查繁瑣,解決難度大,所以此類公證案件一直壓著。

『大地震已經給人們造成失去親人的痛苦,不能再給罹難者的遺屬雪上加霜』。此後15年,在新的崗位上,李升堂一直在為地震罹難者的遺屬提供法律服務、為地震孤兒辦理繼承權證明、維護地震中失去子女的老人的合法權益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活下來的人們提供一份綿薄之力。

退休後,他並沒有在家頤養天年,而是在單位、學校等場所宣傳抗震精神。他說,唐山人民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的抗震精神,應該永世傳承。今(2016)年6月,在上海和唐山兩地,一場兩市聯手全城尋找上海醫生周娟華和唐山『地震嬰兒』孫滬的活動開始了。

在攝影師常青40年前拍攝的老照片中,有一張非常醒目。黑白畫面中,有9位醫生和護士圍在一起,或蹲或跪,其中3位舉著手電筒照明,幾位或者正在遞手術器具,或者做著其他準備,中間的主治醫生在緊張地為病人做著手術。

其實,這並不是周娟華和孫滬之間的第一次尋找。2001年,紀念唐山抗震25周年時,作為上海醫療界支援唐山大地震的代表之一,周娟華曾回到唐山,幾經輾轉找到當時已25歲的孫滬。

當年唐山媒體頭版報導了此次見面:『撲進當年抗震救災上海醫療隊隊員周娟華的懷中,激動的淚水濕潤了孫滬的雙眼。25年前,是周奶奶將她迎進人世。』



其後的幾年裡,周娟華和孫滬一直透過寫信、打電話等形式保持著聯繫。再後來,周娟華多次搬家,孫滬也開始成家、工作,雙方逐漸失去了聯繫。

『我從小就聽母親說我出生不易,她讓我永遠記著周奶奶和上海醫療隊。沒有他們,就沒有我,連我母親可能也早在40年前就不在了。』40年後,孫滬對記者說。

6月初的尋人開始沒多久,周娟華和孫滬再次找到了對方。『周奶奶,我十分想念您,等天氣涼下來,您身體好起來後,我帶著兒子去看您。』孫滬給記者發來了一段她與周娟華通話的錄音。

7月24日,「地震嬰兒」孫滬在家中展示她小時候的照片。

拼版照片:左圖為唐山大地震發生後,上海醫療隊在給傷員做手術(資料照片);右圖為7月24日,「地震嬰兒」孫滬在家中整理老照片。

7月23日,李升堂在唐山抗震紀念牆前哀悼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