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滿清末代王朝-慈禧太后之後宮杏貞傳(2)

▲熱河避暑山莊。(圖/維基百科)
▲熱河避暑山莊。(圖/維基百科)

文 / 雷明正

2.同道堂體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期以來的壓力、加上首都被奪的恥辱、和圓明園被燒毀,眾多負面情緒加起來,咸豐身體也撐不下去,到了熱河很快就病倒了。他也許知道自己已經沒時間了,他必須要在死前做好所有後事的安排。即位當然是他唯一個兒子載淳,但載淳當時只有 6 歲。

▲熱河避暑山莊。(圖/維基百科)

一般清朝如果幼主臨朝的時候,大多都是安排輔臣協助,就很像是公司最資深的經理人來話事,但主要權力還是在還不懂事的小老闆手上。順治安排了索尼、遏必隆、蘇克沙哈、鰲拜 4 大臣輔政康熙,最後 4 人自相殘殺,鰲拜一人掌權,最後還是康熙和韋小寶(開個玩笑)一起將鰲拜剷除才得以親政。

至於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考慮垂簾聽政,那是因為清朝根本就沒有垂簾聽政。最早的孝莊皇太后(就那個傳說下嫁多爾袞的)也不是垂簾聽政,所以我們看一些影視文學演孝莊帶著順治坐龍椅那一段可以說是亂演,史書記載,順治當皇帝以後就很少跟孝莊見面了,連面都見不到,要垂甚麼簾?後來清朝以秘密建儲制,皇帝大多成年,也可以龍馬精神的生很多皇子,只是沒想到咸豐居然只生了一個活下來的,這是祖制的 BUG 。

其實我覺得很多這種祖制的 BUG 導致滅亡,像曹丕和自己兄弟鬥得你死我活才登上皇位,所以整個曹魏對於宗親就很提防,才讓司馬家有機可乘;司馬家學了這個教訓,把宗室權力擴大,沒想到自己就窩裡鬥;宋朝看到唐朝藩鎮割據,就把兵權收歸中央,採強幹弱枝,最後被外敵入侵。

而清朝認為垂簾聽政會有問題,因此曾有「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加上娶進來的老婆都切斷和娘家的關係以免像漢朝一樣外戚專權,所以咸豐從一開始就否定了垂簾聽政的可能性。

這裡題外話一下,我們常常在清宮影視文學裡面看到劇中人大喊「不得違反祖制」,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怎麼這些人那麼煩。但我們把「祖制」看成「憲法」的話就會很好懂,好像我們立委動不動喊「違憲」一樣。「祖制」就是古代專制的憲法,它賦予了這個家族統治這個國家的合法性,所以「祖制不可更張」就跟憲法不能亂修一樣,要知道現代修憲法門檻極高。而憲法的解釋有大法官,祖制的解釋就隨人解釋,雖然就算皇帝也不能違反祖制,但祖制很彈性,當需要它的時候它就是大絕招,當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說要「變通」。

回到輔臣專權,咸豐不會不知道輔臣專權的往事,其實幼主臨朝、輔臣專權這是中國從漢朝霍光就開始的(更早可以參考周公),相信每個皇帝都背得滾瓜爛熟,因此他要避免這託孤的人專權,尤其是肅順。為了敘事容易,我們要提一下肅順這個人,他在後宮杏貞傳裡面應該是最大的反派 BOSS 。

▲八大臣之要,愛新覺羅肅順。(圖/維基百科)

肅順是滿洲貴族,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 6 子,他的哥哥端華襲了阿瑪的爵位,也是顧命 8 大臣之一。肅順雖然在清史稿裡面惡評不斷,但有一點卻是難以抹滅的,那就是他很幹練。郭嵩燾曾說他「求起積弊於衰靡之世」,在戶部尚書(財政部長)任內主張發紙幣、鑄大錢,以通貨膨脹,促進市場經濟。

且滿洲貴族中他也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大部分滿洲貴族都瞧不起漢人,認為漢人是滿人的奴隸。但肅順卻相反,他痛恨滿洲人貪婪慵懶的態度,甚至基於國家為出發點提出應停止對旗人的供養,嘗曰「咱們旗人混蛋多」,也說「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耳!」

其實這個很超時代的想法,清國真正的停止供養滿洲人要到半個世紀後的 1911 年,由此可見這件事情的難度。而當時肅順從財政作為出發點是很難得,更難得的他是一個既得利益階層的滿洲人。不過這點讓肅順成為眾矢之的,我們現代人看到這個會覺得滿人很懶,怎麼可以只領錢不做事?回到現在看一堆領高額退休金的退休軍公教,國家為了財政要減少他們的退休金,他們就可以上街頭抗爭到底,更何況這些滿洲人還有政商關係,對於肅順可說是恨之入骨。而肅順很重視漢人,他府上的西席(家庭教師)就是王闓運,也多次幫助曾國藩組建湘軍。

不過肅順講話很不客氣,要套到現在就是「白目」,他不只講話不客氣,做事也不太留情面。在擔任禮部尚書(現教育部長)期間發生「戊午科場案」,曾擔任過內閣大學士(現行政院長)的柏葰被牽連判死刑,但是因為是元老,連老闆咸豐帝都想要免他一死,但肅順二話不說,喀擦一聲就斬了。這裡我們很清楚肅順的個性,好一點的用詞是跋扈,難聽一點是囂張。這個性後來也害到自己。

題外話一下,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以後一直說他要做像雍正時期田文鏡一樣的酷吏,但正港的酷吏是像肅順這種,連皇帝的面子也不會給。

因為肅順這樣的個性,讓他在大臣中很孤立,但做事果斷,所以很受到咸豐的倚賴。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咸豐會選擇肅順當託孤大臣,肅順在朝中沒有甚麼朋友,就算要亂也找不到同黨。其他 7 名大臣有的是皇親(像載垣和端華)、有的是老師或老師的兒子(像匡源和杜翰)、還有老臣(穆蔭和焦祐瀛)、當然還有親戚(景壽)。會選這 8 人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這 8 個人都沒有兵權,也沒真正掌過兵權打仗(端華雖然當九門提督,但那也沒打過仗),就算要亂,也亂不出甚麼。

至於為什麼是這 8 人,匡源、杜翰、穆蔭和焦祐瀛都是軍機大臣(文祥也是軍機大臣,但被排擠掉了),被選是應該。既然有大臣,那還要配親貴一起。怡親王有他的特殊性,載垣是怡賢親王胤祥的五世孫,胤祥和雍正皇帝的關係非比尋常,所以怡親王這一系就很受歷代皇帝信任,載垣就跑不掉了。鄭親王端華則是道光帝駕崩的時候就受顧命,親貴中當朝最久。最後是肅順,咸豐相當信任肅順,加上做事也沒甚麼問題(做人就問題很多了),還有前面提到的原因,所以他也跑不掉。

然後是景壽,小說家高陽在書裡給的解釋很合理,清國祖制一向是「親親尊賢」,所以要一個和皇帝血緣相近的人。理論上這一個人是恭王,當過軍機大臣,又是皇帝的弟弟,不管資歷、才能和親疏都很適合,也很必要。不過我們先前提過了,咸豐防他弟還來不及,早早就把他踢出軍機大臣。加上恭王和肅順也不合(跟肅順合的人也沒幾個),所以就不考慮了。但大臣 4 人,權貴只有 3 人,必須要湊成一對。最後還是找了額駙景壽。景壽的福晉(滿洲語妻子的意思)是壽恩固倫公主,是咸豐的姊夫,還有一個重點,景壽是小皇帝載淳的姑丈,平時也負責照護載淳。

咸豐可以說是很小心,就算沒兵權還是要留一手防著。被丟在京師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弟弟的死黨文祥、和弟弟的丈人桂良他都不考慮,除了咸豐都不喜歡他們以外(所以才會被丟在北京),還有他們都不在熱河,而且弟弟恭王搞不好還會跑去聯合肅順奪了自己兒子的江山還說不定。桂良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曾掌過兵權,保不定恭王和桂良會學永樂帝去奪自己姪子的江山。雖然肅順和恭王也不合,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這一層他必須要考慮進去。

思來想去,只能拜託自己的老婆出馬了,這個老婆當然不是小老婆慈禧,而是大老婆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慈安皇太后。這裡又出現另一個難題,皇后是好人,也不會奪兒子的江山,更沒有外援,但是個性太過溫和,朝政上肯定會被肅順欺負。不過沒關係,小老婆慈禧很聰明,且會協助自己辦公,在政治上沒有問題,還有一個重點-載淳是她親生的,有這一層關係在,兒子的江山可以坐穩。

於是咸豐發明了一個極其複雜又看似周全的託孤計畫,他讓肅順等人輔政,但是要兩宮太后蓋章同意,也就是說,在小皇帝親政前, 8 大臣所有決策都要和兩宮太后商量,奏摺前要先讓慈安蓋上「御賞」的章,看完後再讓載淳去蓋「同道堂」的章,而因為載淳還小,所以「同道堂」的章由慈禧保管。有這 2 個章這個奏摺才有法律效力,然後讓恭王和其它大臣去執行。讓自己的親信當決策的政務官、討厭的官員當執行的事務官,這就是所謂的「同道堂體制」。

▲同道堂印章。(圖/故宮博物院)

把印章給老婆和兒子了, 8 大臣也交代好了,至於弟弟恭王好像在北京和洋人談得不錯,江南有曾國藩帶湘軍鎮壓長毛,好啦,我兒子的江山穩了,阿瑪能做就這些,剩下看兒子自己的造化了。說實話,能夠想出那麼複雜的權力制衡,又考慮的面面俱到,以一個 30 幾歲將死的人來說,的確不容易。其實他混蛋一點大可以就這樣掛了撒手不管,但他沒有。

咸豐沒想到,這個「同道堂體制」在他屍骨未寒就全部被推翻,還是被他留的那一手給一口氣推翻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