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 台商/台青的新契機

▲大灣區邀請台商/台企/台青參與發展(圖/周昭安攝, 2019.06.03)
▲大灣區邀請台商/台企/台青參與發展(圖/周昭安攝, 2019.06.03)

大陸中心周昭安 / 綜合報導

今天(6月3日)由兩岸企業家峰會主辦的 “台商一起來,融入大灣區” 主題活動在廣州市登場。台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曾任北京市委書記)領銜、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主導,兩岸重量級嘉賓、台灣工商團體、台資企業代表以及台灣青年代表約 300 人參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次會議以及參訪的主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介紹,並邀請來自台灣的企業、青年共同参與經濟發展前景。

「粵港澳大灣區」將原本涵蓋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的珠江三角洲經濟體,加上經濟成熟穩定的香港、澳門,擴大納入廣州、東莞、中山、佛山、江門、肇慶以及惠州共 11 座環珠江三角洲城市整合成為 9+2 的區域經濟結構體。總經濟面積 56,094 平方公里(台澎金馬約為 36,000 平方公里)、7,112 萬人口、區域 GDP(國內生產毛額)1.641 兆美元、人均 GDP 達 2.33 萬美元。

以區域 GDP(國內生產毛額)為指標,粵港澳大灣區約為美國加州(2018 年全球第五大經濟體,GDP達 2.7 兆美元,超越英國、印度和法國,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的六成,並高過 2018 年美國德州的 GDP(國內生產毛額)1.639 兆美元。

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社會主義體制和黨政主導經濟的諸多不確定因素,歐美企業多採保守以及觀望態度。1987 年台灣解除戒嚴、開放探親,正值「台灣錢淹腳目」經濟大爆發的台商,成為中國大陸這個時期經濟的最大助力。台商導入科技、技術,也藉由相對低廉的勞動成本和規模化市場取得一定的國際競爭優勢。

就在中國大陸翻天覆地的改革開放這 20 年來,社會主義的旗幟大概只剩下「計畫經濟」的大旗依然揮舞。原本歐、美顧慮的「共產主義」也變得和西方資本主義沒太多不同。大陸國營、民營企業規模逐年攀高,帶動改革開放早期的一些「特區」的建設起飛。

「深圳特區」以近香港的地利之便,最早規劃並發展,去年(2018)GDP已經達到 24,222 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109,789 億,同年台北市 GDP 為新台幣 24,988億),超越香港的 24,022 億元人民幣台幣。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這個數字令人為台灣感到無比的壓力,國內生產毛額(GDP)是用來看經濟發展的指標,代表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同時,因為從「世界工廠」過渡到「世界市場」,以深圳特區作為「樣板」,中國大陸城市的競相發展,很快地,台北和香港的 GDP 排名會逐漸落後。

單純看國內生產毛額(GDP)數字來判斷經濟發展,其實有盲點,因為中國大陸人口眾多,從 GDP 只能看到市場規模,而無法體現到最有感的「所得」。從「人均」 GDP 來比較,就能相對清晰。所謂「人均」GDP,是把國內生產毛額(GDP)除以城市的常住人口,大約可以看出這個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費力。

台北的常住人口約 275 萬人,換算人均 GDP 為 62,0377 萬元。香港常住人口約 750 萬,人均 GDP 為 1,473,349 新台幣,超過台灣人均 GDP 的兩倍。這個差距可以充分體現在薪資和房價、物價水平。

而中國大陸的深圳市 2018 年 GDP 雖然超越香港,但是常住人口達 1,302.7 萬人,換算人均 GDP 為 6,445,849 新台幣,卻還是大幅落後香港但是已經小勝台北。

從以上台北、香港、深圳的經濟數字,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個在台灣的我們未曾關注的話題,極有可能是中國大陸的另一個經濟大躍進。對於經濟成熟、具有國際金融優勢的香港會是積鬱還是壓力?兩岸三地的經濟數據,也許有可能再一次拉開距離。

先不論尚且在台灣的企業如何從「粵港澳大灣區」得利,上世紀 80 年代已經開始在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台商,單在廣東的企業已超過 28,000 家,常住台胞、台商超過 20 萬人。台商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國際型平臺,成為大陸參與 “一帶一路” 建設的重要支撐,有助於企業全球化發展,進而帶動兩岸經貿轉型升級。

台商子弟或近年台灣赴大陸就學以及就業的數量遽增,新一代臺灣青年在漢語、英語上具有優勢,在世界職場上更具競爭力。針對青年創業,「粵港澳大灣區」提出 “同等待遇” 與 “廣東紅利”,和東莞松山湖台灣高科技園區與 9 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

▲與會台商代表郭山峰接受採訪 強調應加強人才通用(圖/周昭安攝, 2019.06.03)

中國大陸預期,大灣區 GDP 總量到 2022 年就能超過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成為全球最大的灣區經濟體,搭配最大的港口區、機場群、城市群,形成最大的運輸和物流中心以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帶一路” 建設的重要據點、中國大陸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等,無論是服務、創新、市場,還是轉型升級方面,都能為台企提供全新的動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