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10幾天,經胃鏡檢查,發現蛤蠣殼已造成食道深度潰瘍及出血,會診胸腔科醫師以手術方式取出,並修補食道裂傷。

許秉毅指出,臨床上小兒吞入異物,最常見是錢幣,多是1元,少數是5元,其次是魚刺、雞骨、鈕扣、電池、磁鐵、玩具、別針等,而大人誤食異物,則以魚刺、雞骨、牙籤較常見。
消化道遭異物卡住的原因很多,例如倉促進食、邊吃邊說話、大口喝下含有魚刺的魚湯,或吃東西時不慎把鬆動的假牙一起吞下﹔許秉毅強調,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特別容易誤食異物,主要是「因為他們喜歡抓東西往嘴裡放」。當喉嚨或消化道被異物卡到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喉嚨痛、吞嚥困難、流口水、胸骨疼痛;如果異物過大會造成腸阻塞,會引起腹脹、腹痛及嘔吐;吞入尖銳的異物也可能刮傷胃腸道引起潰瘍和出血,有時還會刺穿消化道管壁,引起胃腸道破裂,造成縱隔腔發炎、腹膜炎,甚至刺入主動脈,造成主動脈破裂導致死亡。一般可以藉X光檢查確認異物的位置及形態,許秉毅指出,若誤食的是玩具、魚刺,X光可能不會顯影,此時可用電腦斷層攝影或以內視鏡作進一步之檢查。一般而言,消化道異物的處置必須考慮異物的位置、危險性及形狀與大小。若異物卡在喉嚨,可先照會耳鼻喉科用喉頭鏡移除,如果圓形且非腐蝕性的異物已進入食道,病人也無任何症狀,可先觀察12到24小時,看看是否會自行掉下或排出;如果病人有胸口痛的情形,或追蹤X光顯示異物仍卡在食道,則須儘快安排胃鏡,取出異物。進入胃部且未產生症狀的異物,大多能順利自行排出,若異物是尖銳性物品,如打開之別針、牙科器械、具腐蝕性的鈕扣電池、或體積過大(長度大於5公分或寬度大於2公分),則須考慮緊急作胃鏡將其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