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台灣學子創意發光!台科大生守護農田獲iF設計新秀獎

▲111年「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頒獎典禮今(9)日舉行,今年計有113件作品獲肯定。(圖/教育部提供)
▲111年「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頒獎典禮今(9)日舉行,今年計有113件作品獲肯定。(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教育部今(9)日舉行111年「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頒獎典禮暨成果發表會,今年共有113件作品通過審核,4件獲得「金獎」獎勵,其中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賴謙忱設計出可吸引蝗蟲,將之轉化為肥料或糧食的農用設備,獲得2022年「德國iF設計新秀獎-BEST OF THE YEAR」。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教育部表示,該計畫獎勵項目分為「綜合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位動畫」、「工藝設計」、「建築與景觀設計」及「時尚設計」7大類,共囊括62項國際競賽,今年計有113件作品通過審核,其中4件獲得「金獎」獎勵、2件獲得「銀獎」獎勵、10件獲得「銅獎」獎勵、97件獲得優選及入選獎項。
 
今年各類別大獎得主,產品設計類由賴謙忱作品「農田守護者」拿下,他看見中東和非洲地區的蝗災嚴重,造成當地糧食生產、經濟損失、高比例的飢餓人口,因此設計出可吸引蝗蟲,並轉化為肥料或糧食的農用設備。

該設備運用遠紅外光、生物賀爾蒙來吸引蝗蟲,並選用當地竹材為原料、採用人力腳踏發電,蝗蟲會被內部的螺旋結構擠壓,變成碎屑後,就能作為肥料或烘乾後作為糧食來食用。該設計降低蝗蟲害對環境和居民造成的損失,於2022年獲得「德國iF設計新秀獎-BEST OF THE YEAR」。

視覺傳達設計類大獎有兩件,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生張聿岑、蔣璐茜、陳柏憲及莊承翰作品「漫魚良市」,概念源自全球海洋生態保護的「慢魚運動」,教人們懂魚、知魚、吃在地、吃當季、會說魚的故事且要學會慢慢吃魚,藉此避免漁業資源枯竭,本作品於2021年獲得「德國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大獎-新銳設計獎」

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學生陳郁喬、廖庭羽作品「羽茶有約」,以24節氣為主軸,發展出24款茶包,將各節氣適合飲用的臺灣茶葉歸納包裝,並結合具有季節性的台灣候鳥作為視覺,品茶同時也能認識台灣的候鳥小過客,本作品亦於2022年獲得「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金獎」。

數位動畫類大獎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學生鍾宛妤、涂育誠及陳俐潾作品「顛倒男孩」,講述一個倒掛在家裡和父親一起生活的男孩,父親擔心孩子跑到窗外飛走因此不讓男孩出門,天真顛倒的男孩只能用他的想像力了解世界,渴望有一天可以真正走出家門,用眼睛探索外面的世界。此創作作品亦於2022年獲得「紐約藝術指導協會年度獎金獎」。

建築與景觀設計類大獎由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學生楊竣惟、陳宥豪作品「探索者博物館」拿下,他們以挪威特羅姆瑟Tromsø作為北極探險者博物館設計基地,以融入地形結合自然人文與景觀的方式創造出特殊的博物館展覽空間,希望特殊的空間變化可以讓遊客在岩體和外部之間穿梭移動,穿過不規則的空間和碎化的日光,間接地與基地對應並與歷史文化串接。該作品亦於2021年獲得「美國建築大師獎-New Discovery of the Year」。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