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通訊診療修法延宕 台灣「就醫平權」仍處黑夜

▲藉由智慧眼鏡即時影像雙向傳輸進行遠端協作,讓醫師在遠端就可以看診。(圖/記者陳雅芳攝,2020.05.25)
▲藉由智慧眼鏡即時影像雙向傳輸進行遠端協作,讓醫師在遠端就可以看診。(圖/記者陳雅芳攝,2020.05.25)

記者許若茵/特稿

經歷逾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論是醫院、診所或是民眾,對於視訊診療接受度都已提高,在設備操作與流程上也逐漸熟捻,然而早該於年初上路的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卻延宕至今,讓許多病患仍飽受交通之苦,「就醫平權」仍處黑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自2018年頒布至今,適用於偏鄉離島或有特殊急迫情形時,醫師得透過通訊方式診察。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特別核可開放視訊診療,直至疫情平穩後,再次取消都市區視訊診療服務。

目前雖然《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草案已在修正中,原定今年初拍板上路,卻因遇到內閣改組,延宕至今。雖然衛福部長薛瑞元已喊出今年第二季底就可上路,衛福部也強調會擴大適用對象,然而開放在即,卻仍未見相關配套措施完善。

事實上,除了山地、離島等醫療不便地區,城市內也有「偏鄉」,在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高樓,可能有難行老人,又或是安寧病患,比起回診,這些民眾更需要的是醫師照護建議與支持,這些病患都有強烈對於視訊診療「隱性需求」,修法理應刻不容緩,不該因為任何政治因素飽受無謂的車馬折騰。

從台灣開放遠端醫療至今,醫療院所面臨許多挑戰,像是與都會區醫師會診媒合耗時、通訊不良導致看診成效大打折扣、民眾仍不熟悉領藥付款流程、網路資安風險疑慮,這些問題,都不會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新版通訊診療辦法上路就自動改善,政府還是要端出更實際的作為解決,也要記得如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健保署長李伯璋所言,如果台灣「一直在沒有起步的時候,也不清楚到底哪裡有困難」。

此外,從基層診所到大型醫院、專家學者都認為,台灣已有足夠的實力、技術,準備好接受擴大遠端醫療服務,卻受限於法規不夠開放,未能及時與時俱進,從第一線醫事人員到生技、通訊、醫療各界產業也只敢觀望、不敢也不能行動,更無從面對下一步隨之而來的挑戰。

新冠肺炎快速爆發,台灣已開全國視訊診療先例,如今疫情結束,回歸疫後常態新生活,視訊診療不該再走回頭路,儘管並非所有疾病皆適合透過視訊診療,但政府仍應思考有哪些狀況可優先開放,這不僅是方便民眾,更能因此節省健保資源,讓醫事人員先解決病患困擾,有需要者再就醫,並參考韓國做法,讓智慧醫療不只是用於AI機器技術,還能普及到每一位病患身上,打造更數位化、便利的就醫環境,發揮在真正需要之處。

更多「台灣遠端醫療發展」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