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國際運動心理專家建議:透過運動提升幸福感

▲適時外出運動一小段時間,完全關在家裡足不出門反到會悶出更嚴重的問題。(圖/資料照片)
▲適時外出運動一小段時間,完全關在家裡足不出門反到會悶出更嚴重的問題。(圖/資料照片)

文/張育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

2020年1月,新冠病毒才剛被媒體批露,沒想到短短幾周後竟帶來全球大流行,封城、社交距離,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都令人感到恐慌。不僅如此,社交距離的限制對人們「心理健康」尤其是「幸福感」亦有著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在疫情未完全終止前,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張育愷研究講座教授等「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執行委員群,在本周《國際競技與健身心理學期刊》發佈的社論中,除呼籲全球需採取應對措施,並說明「運動」對心理健康可扮演的關鍵角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疫情而導致的社交距離對各年齡層族群之幸福感影響甚鉅,尤其是青少年與老年族群。一篇涵蓋160萬名11至17歲青少年的國際研究,發現全球約有81%的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不足。居家隔離政策後,不僅限縮青少年在外進行身體活動的時間,更可能因為室內無法活動或線上遊戲,使得青少年的久坐時間增加,導致青少年幸福感的下降。

老年人也面臨類似的挑戰。因疫情之故,全球對社交規範限制的提高,可能會停止規律運動之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兩週沒有運動即與肌肉萎縮、有氧能力下降、血壓升高、靜脈回流下降、冠狀動脈灌注減少、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有關,亦可能會因心理失調降低生活的品質。

運動心理專家認為,親人、師長、及照護者可以尋求專業人士之幫助,為青少年與老年人提供包括線上等的社會心理支持,如此不僅可幫助青少年發展自我調節的技能及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也有助於維持社交距離的社會動機。不過,來自親人與師長的支持,最好避免過度強迫,以免青少年產生反感;另外,團隊合作精神與同伴支持亦可通過線上會議或社群媒體來維持。

近期世界衛生組織亦強調,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老年人更需要被關心與支持,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例如電話聯繫,都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幸福感與包容感。對此,政府應為老年人提供協助(如:居家型運動教練),以幫助他們在公寓或住家內亦能維持規律運動,如此不僅能改善健康亦可減少他們的孤獨感與孤立感,進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目前疫情漸已有明顯趨緩,提升疫情後之心理健康(如:幸福感)應是政府後續考量之方向,而規律運動可以扮演關鍵角色。對此,國際運動心理專家提供三項日後維持運動習慣之參考意見:

第一,「疫情封鎖」突顯人們出外享受運動(如:散步)樂趣之重要性,然許多國家的城市或地區尚無足夠寬闊的人行道以確保社交距離,且許多地方並無公園或開放空間進行規律運動。因此,政策制定者需重新考慮「因疫情影響較深區域」的運動設施政策與更新計畫。

第二,未來應可提供更多線上「運動教學課程」與「運動指導服務」之需要。疫情封鎖使每個人都需要提高線上溝通、教學和為客戶服務的技能,因此可藉由線上教練在運動教學上建立相關課程,這方式將可使更多人維持規律運動之可能。

第三,人們在疫情前、中、後之運動習慣有明顯差距,而該差異可能會導致人們幸福感之降低,但確切的影響仍須更多探討。因此,未來研究人員應比較運動與幸福感及其決定因素在疫情各階段的差異,以利政府後續建立面臨類似狀態之因應措施。最近,德國剛結束100餘國(臺灣亦參與其中)「全球疫情前後健身運動行為與心情研究」的學術分析,將提供未來更多運動與心理健康的訊息,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Papaioannou, A. G., Schinke, R. J., Chang, Y. K., Kim, Y. H., & Duda, J. L. (2020).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an imposed social distanced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6

●作者:張育愷/臺灣運動心理學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