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生與新生/進補變傷身?中藥安全如何把關?

▲台灣九成中藥來自境外輸入,因此中藥安不安全,也是許多消費者關心的議題。(圖取自Pixabay)
▲台灣九成中藥來自境外輸入,因此中藥安不安全,也是許多消費者關心的議題。(圖取自Pixabay)

專題中心/李依頻報導

今年4月,資深男藝人脫線昏迷險送命,外傳他是聽信偏方把中藥當水喝,不慎引發腎衰竭;5月份,南投一位婦人買龜鹿二仙膠補身,卻造成腎臟負擔並引發心律不整…。過去台灣人都認為「中藥溫和不傷身」,如今「民眾吃補不成反傷身」的事件卻又頻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專家表示,溫和的中藥如果沒有經過政府與業者把關,也會出現安全性問題,當「漢藥新生」成了全民養生新趨勢時,民眾如何認識中藥安全、防堵劣質中藥,也顯得特別重要。

台灣由於文化影響,吃中藥的人眾多,然而國內中藥來源多來自境外,品質參差不齊,常引起社會對中藥安全的討論。另一方面,中醫藥在全球逐漸流行,譬如日本漢方、韓國韓醫,中醫藥也正風靡歐美國家,儘管世界吹起中醫熱潮,但台灣的中藥行文化卻可能面臨傳承困境……

在「中藥養生與新生」系列專題裡,將報導各界如何替民眾把關中藥安全?常見的中藥消費糾紛為何?以及保育類動物中藥材管理現況?跟青年怎麼替老藥行新生,讓中藥文化持續欣欣向榮。

在以下報導中,我們先來看看目前在台灣吃中藥到底安不安全?

不安全中藥材傷肝腎

據了解,台灣為中藥進口國,有九成來自境外、其中八成來自中國大陸,由於「藥食同源」的特殊性,其實民眾常吃的滷味、牛肉麵,冬天進補的當歸鴨、人參雞、何首烏雞湯,也含有中藥成分。

過去中藥來源五花八門,常被質疑有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過度加工、保存不慎和偽藥混用等安全疑慮,當誤食不安全的中藥材時,會對健康產生哪些危害?

順天堂總經理莊武璋指出,中藥材若農藥或重金屬超標,長期誤用會影響肝腎,短期則造成腸胃道不適跟過敏。

另外,由於台灣環境高溫潮濕,若中藥材儲存不慎,也可能發霉。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旺全舉例,像紅棗需在適當濕度保存,否則棗肉從黃土色變成黑色,就代表它可能變質、產生黃麴毒素,不僅恐對肝腎造成損傷,也會引起泌尿系統病變。有些不安全藥材,更可能導致罹患失智、癌症。

▲順天堂總經理莊武璋指出,中藥材若農藥或重金屬超標,長期誤用會影響肝腎。(圖/記者陳明安攝)

因此,為了維護中藥安全,政府、中藥廠或中醫師也透過一連串措施防護。

各界如何防堵劣質中藥?

據悉,中藥材屬於天然資源,它的產量有限且產期長,加上有些無法久放,所以具有價格波動大、效期短的特性。整體來看,由於中藥材的價格,與基原、產地、品質、潔淨度、檢驗、關稅、採購量……都相關,它有時也像颱風天的蔬菜,價高不一定品質最好。

藥廠在種種考量下,為了買到好藥材,必須知道藥材的產地在哪裡?在何處進行原料加工等,才能在藥材出問題時,立即清楚從何追溯。

莊武璋解釋,中藥材的產銷過程,通常是從產地生產後,進入集散地藥材市場,接著由藥材商或農貿商採購。台灣有很多藥廠是跟中間的藥材商購買藥材來做藥品,但順天堂為取得好藥材,確認其是否可追溯,會赴產地考察、了解產地情形,從源頭管理,並透過檢驗確保中藥材的安全與品質。

他以人參為例,由於人參每年都在不同產地採收,為了解供貨是否有農藥殘留,會先請供應商送小樣貨檢驗,第一次檢驗合格後再購買大量藥材,並執行第二次檢驗。接著,當這批藥材來到台灣海關亦配合政府檢驗,最後進入該公司工廠時再檢驗,透過層層檢驗保障中藥安全。

另一方面,政府也透過三階段措施加強中藥安全管理。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指出,為解決民眾買到不良中藥材,無法追溯產品責任歸屬的問題,1999年起推動中藥材的包裝標示,起初僅324種中藥材須標示;2015年拓展至全部中藥材皆應標示品名、廠商名稱、製造日期、有效期間、產地和保存方法等事項,尤其「毒劇中藥材」如半夏、烏頭也應標示炮製方式,來提醒民眾注意。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指出,為解決買到不良中藥材,也更落實推動中藥材的包裝標示。(圖/記者李依頻攝)

▲民眾購買中藥材時,應注意是否有相關的產品包裝標示,以保障身體健康。(圖/記者陳明安攝)

再來,由於全世界工業化和現代化緣故,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無論是道路開拓、工廠製造或噴灑農藥,都可能造成中藥栽種環境被汙染,為了強化中藥材品質管制,2004年起實施91項中藥材含重金屬、農藥殘留、二氧化硫、黃麴毒素等異常物質的各種限量標準;有鑑於中藥材品項眾多,2016年改為通則性標準列管所有中藥材,其中亦針對不同中藥材,或其不同部位,如花、果實、葉子、莖根等,持續修訂相關標準。

此外,2012年8月起執行輸入中藥材邊境管理制度,針對紅棗等10項進口量大中藥材執行邊境查驗,報關除了須附出口地區的官方檢驗合格證明外,也要接受台灣抽驗,至2017年中藥材邊境書面審查增至21項。統計資料顯示,從2012年8月至2018年4月,共受理17,855件中藥材報驗通關案,總計71,910公噸,僅55件中藥材因檢驗不合格被退運或銷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從源頭管理攔截劣質中藥材外,中醫師們也希望藉由教育和宣導,讓民眾從合法管道取得安全中藥材,避免錯誤觀念威脅健康。

陳旺全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儘管醫師診斷再高明、若使用的中藥材出問題,也無法發揮作用,因此他呼籲民眾,應找合法的中藥商或醫療院所購買中藥材,勿購入來路不明的中藥材。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旺全呼籲民眾應從合法管道購買中藥材,以確保中藥安全。(圖/記者李依頻攝)

他認為,民眾對於中藥的疾病治療和服用,也需增進相關基本知識。然而,這不僅是衛福部中醫藥司、食藥署的事情,由於涉及教育,因此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也盼政府能將中醫藥知識納入國民義務教育課程,讓大家能對中醫藥有基礎觀念。

陳旺全指出:「這是以前政府疏忽掉的、還好教育部已開始把傳統醫藥列入課綱,雖然目前還沒完全編入,但這是我們未來的方向。」他補充,關於中醫藥列入課綱,目前仍待相關編審委員做進一步審核,若能從國民教育著手、建立民眾對中醫藥的認識,不僅保障民眾健康,也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醫藥。

針對中醫藥是否納入課綱,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楊俊鴻表示,經相關討論後,覺得這方面跟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在課程目標裡亦強調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自我照護能力,因此今年4月22日「健康與體育」領綱(草案)已經過教育部課審會大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大會)審議通過,仍待教育部循相關程序後發布正式領綱。

將來中醫藥部分,會在普通型高中的「健康與護理」科學習內容的傳統醫學養生之道提到相關概念,若未來的教科書按照課綱去編,就會呈現相關教材。

綜上所述,未來國內也有機會透過教育,讓大眾更了解中醫藥,以提升中藥安全。

中藥安全新挑戰?

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在2017年4月公布的中藥檢驗結果,來自國內合法機構提供的中藥材,都沒有違法農藥、重金屬和含有西藥;但其他不明管道取得的中藥材,譬如從國術館、夜市、親友贈送、託人購買、國外取得等,就可能摻雜西藥或重金屬超標。

相較從前,儘管台灣的中藥安全已日益增進,但中藥傷身的消息仍層出不窮,如今在提升中藥安全上,還面臨哪些新挑戰?

莊武璋觀察,還會遇到「推陳出新的造假行為」跟「新的環境汙染」挑戰。

所謂「推陳出新的造假行為」,以芍藥為例,它的正常顏色是淡黃色,但民眾會希望它越白越好,早期會用硫磺燻,讓它變白變漂亮,而現在有些不肖廠商會用漂白劑漂白,有的還有刺鼻酸臭味。

莊武璋談到:「很多人會誤以為這是正常的味道,把它變回正常味道,民眾還覺得是假的。這是新的造假手法,你沒注意到,你只看到硫磺問題,雖然驗沒有驗到,卻沒注意到漂白劑。」這種新的造假手法防無可防,所以業者才希望源頭管理來防範。

此外,當前環境氣候變化快、越來越潮濕高溫,藥材保存也更困難,加上沙塵暴、PM2.5,這些環境因素都是幾百年前沒有的,面對新的環境汙染,藥廠需再多了解產地;其次,當藥材入台,也需透過更好的防護措施或倉庫管理,防止中藥材出差錯。

▲以芍藥為例,市面上有不肖業者竟以漂白劑漂白,聞起來有明顯酸臭味的,恐要小心是不當加工。(圖/記者陳明安攝)

至於政府在監督中藥材安全方面,還有哪些可改進之處?

莊武璋認為在法規面,政府應充分做背景研究後,了解適用性跟合理性,再訂定中藥材檢驗項目和偵測極限,否則過度檢驗,不僅浪費人力,更可能因檢驗所產生的農藥跟化學品汙染,反而對大環境造成汙染。此外,做完調查報告後也應分階段實施,並輔導廠商升級。

陳旺全則提到,由於中藥材涉及人民健康,盼政府落實不法來源查核抽驗,「將不法來源消除到無影無蹤」,增加用藥安全性。

此外,由於中藥材品項很多,政府往往因投入研究來日方長、研究經費和人員少,而無法投入研究,盼政府能把每項中藥所含指標成分、基原鑑定……等調查完整,以辨別中藥材真偽。

以陳旺全為例,他本身也是臨床醫師,為了證明藥材對民眾有療效,常自己花錢做鑑定,這並非每位醫師都有足夠財力可做,所以希望政府投入研究,幫助了解中藥材。

針對上述議題,黃怡超表示,由於「藥食同源」文化影響,對愛吃補的國人而言,中藥材常見於菜餚和茶飲,而中藥材安不安全也是消費者十分關心的議題,權衡中藥的安全、品質和療效後,在合理的實證基礎下訂定相關規範,確保用藥安全。同時,針對廟口或菜市場等不法來源,亦請各縣市衛生局抽驗。

另一方面,據悉,今年底「臺灣中藥典」亦可望見到第三版。該藥典第三版品項將由300種增至350種,以及增加1~2味健保給付的濃縮顆粒劑指標成分,並列入台灣特有種(如白及)等,該藥典以單味中藥材為主,詳列其外觀、顯微型態、基原、指標成分……等規定,來保障人們的用藥安全。

▲此為《臺灣中藥典》第二版,而該藥典第三版可望於今年底見到。(圖/記者李依頻攝)

最後要提醒民眾的是,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體虛者滋補的中藥配方,不一定適用於體質燥熱者、名貴藥材(像紅參與人參)並非人人適用,建議仍應透過醫生診斷後,並到合法管道購買中藥,才能避免吃補變吃毒。此外,若同時透過中西醫合治疾病,也應告知醫生,避免中西藥混吃,產生交互作用傷身。

▲名貴藥材像紅參與人參,並非人人適用,建議仍應透過醫生診斷後,再評估是否適合服用。圖取自Pixabay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