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冷氣團全台急凍,今(13)日台北測站最低溫為12.4度,沒有達到寒流等級,但由於「輻射冷卻」影響,許多地區都出現8度以下低溫,苗栗大河更是跌到只有1度,創入冬最冷,不過為何沒有寒流還有如此極端的低溫呢?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主要和「台北環境」和「測站變多」有關。
台北市吹偏東風 氣溫降幅不夠
冷空氣定義上,當氣象署台北測站「日最低溫」降到攝氏10度或以下,就達寒流標準,不過今天台北站最低溫12.4度,只達到強烈大陸冷氣團的標準,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指出,主要是「偏東風」的影響,導致台北盆地內仍有較強的風力,持續有4至5級陣風。
風力導致近地面層在空氣不斷混合,輻射冷卻作用無法正常進行,溫度就沒有辦法往下降,因此輻射冷卻作用發生的條件除了「雲層要少」之外,「風力也必須要夠小」,才能夠順利讓低溫出現。

▲輻射冷卻影響非常顯著,苗栗大河更是跌到只有1度,創入冬最冷紀錄。(圖/中央氣象署) 氣象測站變多 極端氣候更容易被觀測
陳怡良表示,「極端天氣」在台灣已經出現常態化,以近期的低溫來說,輻射冷卻絕對是主因,但輻射冷卻「有沒有越來越強」,還有待更客觀的數據研究,畢竟輻射冷卻的低溫需要「比較乾」的環境,因此前幾天濕冷時,最低溫反而沒那麼冷。
此外,為了因應極端天氣出現變頻繁,因此氣象署近幾年都不斷增設氣象站,提供民間、公家單位做防災或各方面的評估,因為測站的增加,每個地區特殊環境造就的高溫、低溫等都被記錄下來,也成為日後在預報上重要參考。

▲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由於氣象測站的增設,極端天氣的觀測更為精準。(圖/記者張志浩攝) 全台每7~8公里就有氣象站 寒流定義暫時不會改
氣象署大氣觀測組組長齊祿祥提及,氣象署在1989年前只有54個氣象站,1989年後大幅增設,2009年來到395站、2021年來到576站,目前在全台更有700多個氣象站,預計2026年結束能完成800站的設置,從密度來看,台灣每7至8公里就有一個氣象站。
極端天氣變多、氣象站也增加,在氣溫觀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陳怡良提及,目前並不會更改所有對冷氣團、寒流的定義標準,他強調,雖然冷空氣有強弱之分,但氣象署近年提供「鄉鎮預報」、「體感溫度預報」、「低溫燈號特報」,讓民眾對氣溫更有概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冷空氣定義上,當氣象署台北測站「日最低溫」降到攝氏10度或以下,就達寒流標準,不過今天台北站最低溫12.4度,只達到強烈大陸冷氣團的標準,天氣風險公司資深顧問吳聖宇指出,主要是「偏東風」的影響,導致台北盆地內仍有較強的風力,持續有4至5級陣風。
風力導致近地面層在空氣不斷混合,輻射冷卻作用無法正常進行,溫度就沒有辦法往下降,因此輻射冷卻作用發生的條件除了「雲層要少」之外,「風力也必須要夠小」,才能夠順利讓低溫出現。

陳怡良表示,「極端天氣」在台灣已經出現常態化,以近期的低溫來說,輻射冷卻絕對是主因,但輻射冷卻「有沒有越來越強」,還有待更客觀的數據研究,畢竟輻射冷卻的低溫需要「比較乾」的環境,因此前幾天濕冷時,最低溫反而沒那麼冷。
此外,為了因應極端天氣出現變頻繁,因此氣象署近幾年都不斷增設氣象站,提供民間、公家單位做防災或各方面的評估,因為測站的增加,每個地區特殊環境造就的高溫、低溫等都被記錄下來,也成為日後在預報上重要參考。

氣象署大氣觀測組組長齊祿祥提及,氣象署在1989年前只有54個氣象站,1989年後大幅增設,2009年來到395站、2021年來到576站,目前在全台更有700多個氣象站,預計2026年結束能完成800站的設置,從密度來看,台灣每7至8公里就有一個氣象站。
極端天氣變多、氣象站也增加,在氣溫觀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陳怡良提及,目前並不會更改所有對冷氣團、寒流的定義標準,他強調,雖然冷空氣有強弱之分,但氣象署近年提供「鄉鎮預報」、「體感溫度預報」、「低溫燈號特報」,讓民眾對氣溫更有概念。